IMG_0277.JPG好的電影、好的書、好的音樂,只要對自己來說,它能構成美好,那便是妳的完整人生不可或缺的部分。

少了那些好作品所激發出的情感激盪,當然不會有失去什麼的懊惱或悔恨;

一旦有機會擁有了,卻會讓自己有想吶喊一千次「萬幸」的衝動。

當然不是嘶聲力竭的大吼,而是各種觀後心得在腦裡交錯奔騰。

好像你的大腦有著千萬個十字路口,卻沒有紅燈,所有複雜的情緒放肆的亂鑽,從對面街口爆衝至左後方的小巷,從斜方單行道駛進橋下。

 

《再見,總有一天》對我來說便是如此。百萬個慶幸老師將這部電影分享給我們,在16年底就像得到了一大包精神糧食。

有時我甚至會想,不是糧食吧,因為糧食沒有餘韻,或許是茶包之類的才能夠相稱。

 

不像灑狗血的電視劇,總會讓觀眾將第三主恨之入骨。在觀看的過程中,我從憤怒轉為哀愁,最後是深不見底的惋惜。

對於這輩子始終沒能說出口的愛,男主角感到無限悔恨;那樣的悔恨好像拉得很遠很遠,就連現實世界的自己都能跌入他的悔恨之中。

我開始懷疑自己,為什麼能有「第三者才是真愛」的感覺油然而生;但事實就是如此,錯得時間遇見一個自己真正深愛的女子,而你卻不敢開口說愛。

我們都陷入了男主角的思想,模範青年的框架裡,怎麼能對第三者說「愛」這麼沈重又帶責任的詞彙?

所以,當自己在觀看電影時,總是感覺天人交戰,從一開始懷疑這到底是愛還是肉體陪伴,直到後來確定了那是「愛」,都帶給只是觀眾的我深刻的愧疚感雜揉來不及說愛的懊悔。

一開始我並沒有注意到鏡頭顏色的轉換,直到老師詢問我們,是否有發現只要出現妻子(光子)的畫面都是冷色調,而在泰國與沓子的愉快片段都是暖色調的呈現,我才瞭解這部片還有這樣的巧思。

妻子是如此溫柔又內斂,反觀沓子愛撒嬌、任性與外放,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物,對於男主角從小到大的循規蹈矩,沓子帶給他前所未有的享受與歡樂;而對我來說,沓子更有點像是上述的「好作品的遇見」。

沓子是好作品,特別的佳作,不遇見不感覺失去,遇見了卻想珍惜。

可惜因為各種現實的因素,我們(觀眾和男主角)誰也都留不了沓子的存在,只能任由時間的流逝,帶走她卻留下滿載的遺憾。

在這部片裡,光子是那麼溫順,溫順的對待丈夫有了第三者的事實,溫順的和第三者對話,甚至是出遊;沓子雖然任性,最後也因為明白選擇了「離去」。

與其說沓子知難而退,不如說她因愛而退,而光子在片末也因愛而成全。

若說此電影為布匹,那麼「愛」便是毛線,交錯織成。

 

以下是電影中光子寫下的詩句:(複製於 http://fourone41.pixnet.net/blog/post/8104049-《再見,總有一天》離別是再見的開始 )

人活著,必須隨時準備說再見。
最好這麼想吧,孤獨是最不會背叛人的朋友,
為愛卻步之前,最好先去買把傘。
不論如何被愛,絕不可輕信幸福。
不論如何愛人,絕不可愛過了頭。
愛,像季節般的東西,
春去秋來,只不過為人生增添色彩,令人不至生厭,
說愛的那一瞬,愛已成稍縱即逝的冰片。

再見,總有一天。

永遠的幸福不存在,
同樣的,永遠的不幸也不存在,
總有一天, 說「再見」的時刻來了;
總有一天 ,互道「你好」的時刻還會降臨。
行將就木之人分為兩類,
有人憶起自己曾被愛過;有人憶起自己曾經愛過。
而我,一定會想起自己曾經愛過。

 

光子會想起自己曾經愛過,顯然在電影中早已表露無疑。而活潑可愛的沓子,在男主角問她時,表示會選擇了想起自己曾經被愛的時光。

再次塑造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。

但我卻有種感覺,沓子年輕時的答案或許不是臨死前真正做的。她和男主角之間的愛戀是如此轟烈又刻骨,她大抵還是會想起自己曾經愛過吧。

畢竟愛人可能痛苦,被愛卻不一定幸福,但相愛卻不能一起才是最為刻骨的吧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Oreo 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